中共安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陈勇
(2016年9月)
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今年5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事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我们要把握形势机遇、搭建服务平台、强化制度保障,在创新中提升志愿工作整体水平,使志愿服务成为安康一张“新名片”。
在深化认识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近年来,我市广大志愿者在扶危济困、社会治理、应急救援、慈善救助、大型活动等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广度、服务领域、活动范围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一是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者共同的追求,“助人自助,乐人乐己”是志愿者共同的情怀。志愿服务用双手塑造美好、用智慧服务社会、用行动传播爱心,共同营造传递友爱、共襄善举、守望相助的社会风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融入日常生活,浸润群众心田。二是志愿服务事业与文明城市创建相得益彰。一个地方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程度,也标志着这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去年以来,我市荣登“中国好人榜”、“陕西好人榜”人数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开通志愿云系统,注册志愿者4.5万人。我市汉江志愿者救生队员崔义胜多次奋不顾身在激流中救起遇险落水者,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亲切接见,把安康志愿者的风采推向了全国。通过优秀志愿者的示范带动,在全社会形成乐于助人的浓厚氛围,汇聚成建设“文明安康”的强大正能量。可以讲,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从眼前看,为我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增添活力、增加动力;从长远看,能够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入度、感染力和实效性。三是志愿服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密切联系。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志愿行动背后一定有精神文化的支撑,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志愿精神体现出与人为善、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等,是人性共同的光辉,也是志愿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连接点和结合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通过志愿服务获得成就感、尊重感、满足感,获取的是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都是有益的。我们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争当志愿精神的倡导者、弘扬者、践行者,自觉升华为一种生活新常态、时代新风尚。
在创新载体中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平台建设是志愿服务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在搭建平台、创新载体中求取实效、提升活力、创建品牌。一是建好志愿服务队伍资源共享平台,解决“有人做”的问题。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化工作模式为手段,以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为抓手,推进志愿服务工作项目化、品牌化、常态化、民众化。市志愿者联合会充分发挥牵头、组织、协调作用,着力搭建志愿服务交流分享、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志愿服务项目运作、志愿服务文化传播“四个平台”,积极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党员志愿服务、文明单位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和各种专业服务“五支队伍”,积极吸纳培育社会功能强的各类公益组织,使之成为广覆盖、有影响、善协调的正能量。二是打造志愿服务互联网“项目超市”,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很多人想参与志愿服务,但是不知道去哪儿,可以干些什么,缺少便捷平台。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志愿网站、手机微信,实现人与电脑、手机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在网上“预约”的模式,参与和享受志愿服务。一方面,抓好志愿服务项目的收集、发布、认领、评审、资助等环节,分阶段开展“微心愿”征集活动,打造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另一方面,打造“志愿服务项目超市”,将分散的志愿服务项目集中到网络平台,从“找”项目变成“选”项目,让大家做志愿活动像超市买东西一样方便快捷,而群众从中也可以“按需所取”得到“超市式”的志愿服务。三是打造志愿品牌,解决“做的好”的问题。继续打造安康义工联、青创协会、汉阴博元公益等品牌志愿服务团队和“党员到社区报到”、“志愿服务微心愿”、“保护母亲河”、“青春驿站”、“山里孩子看古都”等品牌项目。同时,深入开展“邻里分享、守望相助”为主题的助老扶弱、社会扶贫、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大型活动等传统服务项目,还要积极拓展科普宣传、留守儿童老人关爱、问题青少年辅导、法律援助、应急救援、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新兴领域,重点推出一批在全市立得住、全省叫得响、全国传得开的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让志愿服务精神具有更多内涵和更高境界。
在完善制度中夯实志愿事业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结合安康志愿服务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建立健全涵盖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记录、激励嘉许、权益保障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深入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开展。一是建立管理培训机制。建好用好志愿服务管理服务平台,发挥平台的活动筹划、供需对接、工作指导和组织协调作用。通过集中辅导和特定讲学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拓宽志愿服务范围,切实提高针对性实效性。规范志愿者登记注册、系统培训、岗位安排、计时考核、评比表彰等制度,确保志愿服务有章可循、有序开展。二是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依托“志愿云”系统,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根据统一的内容、格式和记录方式,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及时、完整、准确记录,并实行服务记录的异地转移和接续。扎实推进志愿者星级评定制度,制定完善志愿服务考核办法,定期评星、表彰、嘉奖优秀志愿者,并研究建立升学、就业、就医、保险等方面的优待平台,服务时间越多,社会贡献越大,就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尊敬,把志愿者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有志愿服务经历且表现突出者,增强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所带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三是建立完善保障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制定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志愿服务的优惠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公募性基金会和公民个人积极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形成“财政保障、社会支持”的经费筹集模式。把支持和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促使各地各有关单位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为我市“追赶超越、绿色崛起”贡献热情和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