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清朝末年,有一许姓公子入仕为官,因遭奸臣排挤,叹于朝堂昏暗,愤然辞官,携老小归隐。游至一处,见伏山侧绕,似龙栖之相,灵溪缓流,如龙涎之透,环抱之地草木皆丰,所润之处万物俱茂,乃惊为福地!遂置地建一别院,又雇数人垦田百亩,引溪水灌入,插之以秧。悉心经营数载,所产稻米口感柔韧,浓郁醇香,为米中珍品,称之籼米,远近商贾重金求而不得,却将半数收成分与饥民。后遇灾年,百姓流离失所,饿殍满地,许公子开仓以赈灾民,州县表其功于朝廷,遣特使复招为官,许谢绝曰:“许某入仕本为造福社稷,怎奈半斗之才愧立于朝堂,今躬耕乡野,以薄田数亩接济一方难民。既同为造福百姓,何分朝堂乡野?”皇帝闻之沉吟良久,乃终生免其耕税,又令每年选籼米十石及收成账册贡于皇室,以知当年百姓农收丰欠。后人为纪念许公子的善行义举,为其立碑书文,将其所居庭院称为许家大院。
许家大院斑驳的墙面述说着百年的兴衰,时光荏苒,唯一不变的是这片土地的天赋,一茬一茬的稻田绿了又黄,传承着千百年的技艺。
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至今仍采用着最古老的耕种和收割方式,他们用双手抚摸着这片土地,像是呵护自己稚嫩的孩子。
他们一生都走在这片田野,这里的土地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汗,这里的稻苗都吸收着他们的体温,所以这里每一颗稻谷都分外饱满,每一粒籼米都格外香甜。
这里远离闹市,没有工业,空气清新香甜,所有稻苗均使用山泉水灌溉,不用化学肥料,不用农药,产出的籼米纯属天然,轻嚼一口,余香绕舌三日不绝。
割苗、腾稻、晒谷......每道工序都烂熟于心。年复一年,他们收获的是丰收,是喜悦,是山河的馈赠。
扎堆的稻杆是列队的卫士,披甲执剑,守护着这片古老的稻田。
置身于此,我仿佛突然明白了陶潜先生在《归园田居》中的那份洒脱与自由: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我多想像许公子那样抛下追逐名利之心,栖身于许家大院,远离闹市的喧嚣,不理尘世的烦扰。早起听林间鸟鸣,夜晚看满天星河,忙时躬耕于田间,闲时约三两好友吃米品酒,一谈风月。人生如此,岂不快哉!
我深深痴迷于此,只因这里的籼米沁人心肺,这里的新酒暖人脾胃,这里的蜜秋让人沉醉。
这里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脱俗。
也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人间烟火。
这里的山水,我只愿多看一眼,怕梦中不再遇见。
这里是旬阳县石门镇王家坪古稻田。
凡夫俗子也作诗一首:
“秋风似女轻喃呢,巧手化山做杼机。
灵溪为梭云为丝,年年织成黄金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