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参赛帆船在世界青年帆船锦标赛的比赛中。 |
暖风卷起浪花,扑通几声,眼见几名外国水手纵身跃入海中,18岁的宁波姑娘虞婷有些羡慕,这是庆祝夺冠才有的“仪式”。不过,她相信自己迟早有机会——首次参加世青赛就获得RS:X级女子帆板铜牌,已然迈出了第一步。
12月15日,2017世界青年帆船锦标赛在海南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落幕。
这项赛事素有“小奥运”之称,47年来首次落地中国,一批批“未来之星”从中脱颖而出,未来有望进军奥运会、美洲杯、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等顶级舞台。“有一天,我也想站上世界冠军领奖台。”虞婷的梦想正从这里扬帆。
水手朝气蓬勃
帆船帆板之于中国,发展不过十几年。许多人对这项舶来运动的第一印象,都源自奥运赛场的“惊鸿一瞥”。殷剑、徐莉佳、陈佩娜接连在奥运会摘金夺银,让帆船帆板成为新的潜优势项目。
“三亚世青赛汇聚了6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名青年水手,代表了当今15—18岁年龄段顶级水平,也是一场各国后备力量的大比拼。”东道主中国队领队钱红表示,这次14名中国选手参加全部9个级别比赛,最终取得帆板1银1铜,基本反映了我国帆板位居世界前列、帆船项目亟待提高的发展现状。
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国帆船帆板队的目标是力争一金,为了拿到更多参赛资格,以往三四个未开展的奥运级别明年将设置全国比赛。世青赛上,参加诺卡拉15比赛的张营营来自上海美帆快速帆船职业队,这也是国内首次尝试社会力量办帆船竞技体育,填补了国内这个项目的空白。
或许竞技水平不如成人帆船比赛,但青年水手的蓬勃朝气,让世青赛呈现独特的观赏性。每天清晨,各国选手从下水坡道依次推船出海,去迎接海上未知的挑战,稚嫩而无畏的神情令人动容。里约奥运会帆板银牌得主陈佩娜当年因比赛冲突错过了世青赛,她连连感慨,“看得我这把‘老骨头’都想穿越回去参赛了”。
厚植帆船土壤
“不会游泳可以学帆板吗?知道绳结怎么打吗?……”世青赛赛前,陈佩娜来到三亚南海学校,给孩子们讲授了生动的“入门课”。从2016年起,三亚帆船帆板公益培训计划走进了中小学校园、临海社区。“三亚发展帆船有4个‘更加’,参与成本更加低廉、参与人群更加广泛、服务保障更加完备、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三亚市副市长许振凌表示,预计明年年底当地拥有帆船帆板运动基础的人数将达到1万人。
将帆船种子播撒向更多青少年,如今已成帆船界的共识。借助品牌赛事和社会俱乐部的平台,青岛、深圳、三亚等地相继启动青少年航海培训、体验活动,渐渐形成一定气候。全国青少年OP帆船俱乐部联赛举办3届,参与人群和社会认知度逐步提升。据统计,目前全国有70多家机构在运营帆船夏令营,北京航海中心今年一次就招来700多个孩子。
这样的发展态势,令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主席张小冬感到欣喜。在她看来,航海文化毕竟在国内根基尚浅,横向从海岸线向内陆湖泊扩展,纵向从成年人向青少年延伸,才能使帆船“中国化”之路越走越宽广。本次世青赛首次实现直播,观众可通过23个媒体直播平台观赛,首日在线人数就达到10万人。对一个小众项目而言,这着实令人惊喜。
“在青少年中推广帆船运动,不一定要特别专业,多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比赛或培训课程,让孩子们在玩耍中零距离接触。一个孩子对于帆船的兴趣,可以带动整个家庭。再过一些年,这些孩子就成了真正参与帆船的本土‘帆一代’了。”陈佩娜说。
降低赛事门槛
参加完世青赛,钱红随即带着队员们奔赴海口冬训。这些国内青少年帆船的佼佼者,将把世青赛的经验用于备战成人组的比赛。虞婷说:“与国外优秀同龄人相比,我在战术、利用风的技巧上还差得挺多的。”
放眼国内,开展帆船项目的省份不足10个,帆板因对器材和场地要求相对简单,参与的更普遍一些。但总体算来,全国帆船帆板专业运动员不过五六百人,帆船一些级别的梯队建设出现青黄不接,训练理念、运动员操作水平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陈佩娜坦言:“青少年器材与成人器材脱轨,国内后备力量主要是OP级,转入成人组容易受限制。”
在业内看来,降低帆船参与门槛,不仅是观念的门槛、资金的门槛,更有体制的门槛。业余俱乐部培训出的帆船苗子,因为不在专业运动员序列,无法参加专业比赛。如果能打通这个上升通道,让业余俱乐部、个人选手有机会参赛,选材面将大大拓宽。
“帆船是一个要求综合素质的项目,越往上发展,对物理、水文、气象等知识要求越高。比如厦门大学毕业生杨济儒,从零基础练成了职业水手,参加两届沃尔沃环球帆船赛。”钱红认为,如果竞技体育敞开大门,有天赋的孩子们就能“两条腿”走路,中国青少年帆船未来可期。
对此,张小冬透露,以后一些赛事会尝试对俱乐部放开,让他们有机会代表各省参加全国比赛,中帆协也将加大青少年帆船推广、培训力度,多举办青少年赛事,从中发现更多人才。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21日 23 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