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足球开户讯(通讯员 刘荣林)旬阳县红军镇解放前叫丰积乡,是秦岭南麓深山名不见经传的偏僻乡村。83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25军西征来到这里,留下了一段红色的传奇。解放后应当地群众恳切要求,省政府批准把原来的丰积乡,改为“红军公社”,2011年更名为“红军镇”,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红军”命名的镇,也是陕西最南端的贫困镇。
深秋时节,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日子里,按照安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安排,笔者一行来到陕鄂边界的红军镇。穿行在九龙山、竹筒河、圣驾河的青山绿水之间,漫步在依山傍水的街道,出入于干净整洁的民居,感受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里的人们信红军
时间带不走红军镇人民对那段血色岁月的永恒记忆。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西征北上,来到南部的旬阳、镇安、柞水和湖北郧西一带,消灭地方反动势力,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红74师,其中223团特务队,在九龙山下的丰积乡驻扎了一年多。特务队指导员高中宽医术精湛常救死扶伤。当地老百姓视红军为“救命恩人”。高中宽牺牲后,应他不要占用老百姓良田好地的要求,遗体被安葬在碾子沟口边的石岩下。当地群众怀着悲痛的心情,在烈士墓前树立了“红军老祖”的石碑以示纪念。
走进红军镇,路两旁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家家户户窗栏镶着红五星……在庄严肃穆的红军纪念馆,我们见到了一位穿着保安衣服的老人,他叫彭科仁,过去是特困户,政府给他安排了住房,为了感恩,他到“红军老祖”墓当了四年义务守墓人,后来镇上安排他当了保安。他最大的愿望是让儿子参军,终究未能如愿。彭老汉就把儿子的名字改叫彭明斌,他说明斌也是红军的传人。
在红军镇,信红军是全镇人民的共有情结。这里不仅有红军村、红军湾等地名,许多村民给孩子起名也要带一个“红”字,青年参军入伍,临走时都要到“红军老祖”墓前宣誓告别……
镇党委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红军纪念馆和红军中小学的育人功能,开展系列“祭红军老祖,学红军精神”的宣传教育和红色文化活动。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修建了红军纪念馆园区和2.5公里浓缩版两万五千里长征体验区,让人们置身其中重拾红色记忆。这里先后被中、省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
站在长征体验区“夹金山”下鸟瞰红军镇,镇党委书记晏清泉深有感触地说:“这里的人们信红军,是因为他们知道,当年红军闹革命,为的就是要让穷人有饭吃、有衣穿,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发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号召,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备受鼓舞!”
事实上,这块红色土地上的共产党人,从未放下他们的责任和担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探索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新路子,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5.4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8元,较2011年增长3.24倍,2014年至2016年全镇已有609户2159人脱贫。
这里的干部学红军
2014年3月,红军镇率先在全县打响了向贫困开战的第一炮。
农业产业不明晰,交通条件落后,工业发展受阻,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全镇共有1155户3435名贫困人口……面对这些困难,干部队伍中出现了畏难情绪,庸、懒、散、浮、拖的现象时有发生。镇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完成艰难的脱贫攻坚任务,没有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是不行的。为此,他们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一场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为统领,以“红军精神大讲堂”为载体的干部作风整顿教育活动。“遇事想想红军会怎么做”,已成为全镇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在全县扶贫攻坚尚未全面启动,也无任何项目资金的情况下,在时任镇党委书记邱德刚的带头下,全体干部人均垫资2000元,共筹资12.6万元,在庄院村为农民建猪圈、购买猪仔,进行产业扶贫试点,极大地振奋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该镇结合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重温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在党的纪律规矩面前,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肃处理不守规矩和党纪的干部,专门设立了“干部不良行为记录台账”,有效刹住了不正之风,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和威望。持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镇党委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党委。
同时,该镇党委利用红军大讲堂,教育党员干部学习红军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具体情况,进行“拉网式”反复核查,对全镇1155户3435人的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规划小集中安置7处,启动“交钥匙工程”4处106套,发放扶贫贷款1599万元,把责任落到了实处。
美好生活越来越近
红军镇地处秦岭深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住在高寒山区的极少数困难户还过着“白天烧干锅,晚上顺墙摸”的日子。
扶贫攻坚伊始,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省、市、县实施通户公路网、高低压电网、移动通讯网“三网”建设的机遇,不分节假日跑项目,带领镇村干部群众,战严寒、斗酷暑,终于实现了“三网三通”梦想。
庄院村党支部书记刘吉国激动地告诉我们:“自从‘三网’修通后,全村50%农户都盖了楼房,40多户买了小汽车。摩托车、电冰箱、电视机家家都有。能打工的出外打工挣钱,打不了工的在家搞种养,只要勤快,一年收入两三万元不愁!”
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规划实施陕南移民扶贫搬迁项目,至目前,全镇已建成大、小集中迁移安置点15个,共搬迁高山困难群众649户 2266人,安排住进“交钥匙”工程居民的特困户共计166户258人。从此,这些世代居住在高寒山区的农民,告别了“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安全靠狗”的困苦生活,搬进了白墙灰瓦别墅式的新楼房,过上了与现代接轨的新生活。
在茨坪社区安置点,我们遇到了一个叫刘胜湖的年轻人,他家原来住在海拔900多米朝阳沟,下山到村委会就要走一个半小时,上山要爬两个多小时。全家搬下山后,他和父亲、弟弟去西安包工程,不仅兄弟两人各有一套二层小洋楼,而且还买了一辆小汽车。原来搬迁时他80多岁的老奶奶不愿下山,担心下山没火烤。在山下新安置点住了一段时间后,老人逢人便说:“早知山下这么好,我该早点下来多好呀!”
扶贫扶志扶智不扶懒
在红军镇机关门口,一间办公室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边写着:“红军镇全民教育讲习所”。
镇长向甲锋说:“针对极少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镇上扶贫、扶志、扶智、不扶赖。这个讲习所,是专门为培养新型农民,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助推脱贫攻坚而成立的。”
讲习所首要任务是扶志,他们以红军故事为教材,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开展“自强自立脱贫典型”评选活动,全镇已培养评选出自强自立先进典型20多人,其中15人受到镇党委、政府的表彰,4人受到县上表彰。
在扶志的同时,大力开展“扶智”活动。讲习所请来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至目前,共举办各类脱贫技能培训班 16 期 ,培训1200余人次。仅今年三季度就开展生猪养殖、油牡丹等产业培训650人次。
通过“全民教育讲习所”的帮助教育,群众思想进一步解放,有力地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截至目前,全镇引进陕西金州实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改造上马村白腊山4000亩老茶园,现已经投资1000多万元,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实现了“三变”融合: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引进旬阳县丰泽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丰泽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到位资金6600万元,完成年度任务94%;丰泽源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建园区道路1300米,扩建厂房3800平方米,饲养山羊1000只,林下养鸡10000羽、发展山羊、黑猪饲养大户32户;依托百草园中药材基地种植猪苓、白芨、天麻等特色中药材产业580亩,新种植拐枣建园1000亩、油用牡丹500余亩。
告别红军镇时,回首眺望这里的碧水蓝天,还有秋阳染红的山峦层林,感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话语,在这里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相关阅读